【萌え仏】楞伽王十首羅婆那羅剎王
由繪師Zohanmohan所造的楞伽王十首羅婆那羅剎王之像,乃是一壯碩的肌肉女。
依照印度史詩神話,羅婆那(Rāvaṇa)的父親是夜叉Viśrava,母親是楞伽島之羅剎國的公主Kaikasī,因此羅婆那(Rāvaṇa)是夜叉和羅剎女(Rākşasī)所生之子。附帶一提,夜叉Viśrava在之前已經與夜叉女(yakṣī)生下一子,名為俱吠囉(Kubera),又名Vaiśravaṇa,音譯為毘沙門,梵語源自viśravaṇa即Viśrava之子,因此羅婆那與夜叉王毘沙門乃是同父異母之手足。
羅婆那將俱吠囉一家趕出楞伽島的宮殿,成為楞伽王,統帥所有羅剎而為羅剎王,在佛教的《入楞伽經》即稱羅婆那為楞伽王,並且如印度神話所敘述有十首,由於羅婆那將夜叉王俱吠囉一家驅逐楞伽島,所以愣伽島所留下的夜叉族也受愣伽王羅婆那所管,因此經中佛陀也稱羅婆那為「夜叉王」。有趣的是,在神話史詩《羅摩衍那》中楞伽王羅婆那被毘濕奴的第七個權化羅摩所降伏,在《入楞伽經》中則是楞伽王羅婆那皈依佛陀,而依毘濕奴教之教義佛陀乃毘濕奴的第九個權化身,金剛頂瑜伽密教視為釋迦牟尼如來報身的北方不空成就如來乘迦樓羅座也正是來自毘濕奴。
入楞伽經
摩羅山頂有一個城,叫楞伽城,這山是難往而且難入的,除非證得五眼六通的聖人們才能進去,也是佛在這裡所講的自證之法。
我親自聽到佛是這樣說的: 有一天,在南海之濱摩羅耶山頂的楞伽城中,佛和許多大比丘、大菩薩來到楞伽山,在山頂舉行法會。這些大菩薩都已通達五法(相、名、分別、正智、如如) 三自性[妄想自性(遍計所執 性) 緣起自性 (依他起性)、成自性(圓成實性)]及諸識無我,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變現,精於禪定,富有神通,能隨眾生之心變現各種形像,方便說教,隨機攝化,一切諸佛為其灌頂授記。這些大菩薩從各個佛國而來,他們推舉以大慧菩薩為上首。
當時,佛在龍宮說法,七日之後,從海中出來,有無數梵天、帝釋、諸大護法天龍等,奉迎於佛。當時,佛舉目看見了摩羅耶山頂的楞伽大城,便面帶微笑地說:「過去的佛都在這個山頂的那個楞伽大城上,說自己所證得的聖智諸法,這就是佛的自證自受用身,自己成就的。有的法是為眾生方便講的、方便建立的。過去諸佛都在此地演說自己所證得的聖智諸法。此法既非外道之所猜測臆度之邪見,亦非二乘所修行之境界,我現在也為羅婆那王開示此法。」 那時,世尊以神通力,在那座山中又幻化出無數無量寶山,都以百千萬億妙寶莊嚴裝飾,世尊在每座山上顯現自己身體,每一佛前都有羅婆那王及展現集會,十方世界所有國土也都從中顯現,所有國中都有如來,每處都有羅婆那王及其眷屬,都有楞伽大城阿輸迦園,都是那樣富麗莊嚴毫無差異,同時都有大慧菩薩在向佛請問佛法,二諸佛也都在演說開示自證智境界,以百千妙音聲宣說完此經後,佛及諸菩薩都在空中消失。
羅婆那王只見到自己身居本宮中,他思忖:「剛才說法的是誰?是誰聽法?剛才所看到的是什麼?是誰看見?佛及諸國土大城眾寶山林,這一切現在都在哪裡?這是夢幻?還是幻覺?或者是所 謂的乾闥婆城?或者眼睛有了毛病?或者為陽焰微塵的反映所迷惑?或者如夢中見石女生子?或者是火輪的煙霧?」接著又想:「世上一切諸法大概都是這樣,本無實質,都是自心虛妄分別的結果,愚癡凡夫們受一切妄想迷惑不能理解,世上無有能見,也無所見,無有能說,也無所說,見佛聽法都是虛妄分別,因為佛和法的行相和狀態只不過是妄想分別,按照這種方式觀看也就看不見佛。不起分別才能真正見到佛。」
楞伽王隨即開悟,棄除了一切雜染,證得諸法唯是自心所變現,住於無虛妄分別之境地;由於以往所種善根,得如實見一切法,不依賴外在證悟。能以自智慧善巧觀察,永離於一切邪見臆想,善於修行,為修行師,能於自身顯種種色像,得種種大方便解,善於理解一切諸地依次向上之相,樂於遠離心、意和意識的自性,洞察破除三相續,遠離外道各種執著,以自智覺悟入於如來藏,直趣佛地。聽到虛空中及宮殿裡都發出這樣的聲音:「很好啊!大王!像你所修學的,諸修行者都應該這樣修學,應該像你這樣看待諸如來和諸法,如果不這樣看待,則是依附斷見;自證之法,非心意識境界,故各種心識應當遠離,應如理觀察一切法性,應依智慧内修,莫著外見,莫著二乘與外道所修句義境界,及二乘外道所得之諸三昧法;你不要進入聲聞、緣覺和外道追求的快樂境界,也不應起吠陀外道之見,不應耽著王位自在,也不應住外道六邪定中,若能如此如實修行,即能摧破種種邪論惡見,能捨棄一切我見執著,能夠以妙慧轉識成智,能修菩薩大乘之道,能入如來自證聖境。你應如此勤加修習,使所得之法更為清淨,善修正定,由定發慧而至殊勝之位,莫著外道二乘境界,以為殊勝,如外道凡夫等修行者的虛妄分別,外道執著於我,見有我相,追逐四大、性質和實體,沉溺於無明緣起這見,在性空中妄加分別。楞伽王!此法門殊勝是大乘修證道法,可令行者悟入內自證境,成就諸界中上品受生。楞伽王!此大乘行把無明的病徹底消除了,以及識對現象判斷以後產生對自身的干擾,不墮入外道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執著於我,從各種各樣的角度去論斷,不能演說離執著識和自性兩種意義。很好!楞伽王!就像你見到如來那樣思考,這就是見到如來。」
此時,大慧菩薩受羅婆那王之請求,也洞悉在座諸菩薩的心意,深知未來一切眾生都愛好執著於語言文字,常隨言取義而生迷惑,執著於聲聞、緣覺和外道之行。或者產生這樣的念頭:「世尊已經遠離諸識境界,是什麼原因欣然大笑?」為了解除他們的疑惑,所以就向佛提問。
佛隨即說:「很好啊大慧!很好啊大慧!你憐湣眾生為三世惡見所纏繞,為了使他們開悟,特意向我問法。許多有智慧之人,為了自利利他,能夠作這樣的提問。大慧!此楞伽王曾問過去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二種之義,現在你也提出這樣的問題,今後的問法者也會提出這個問題。如來二種義差別之相,一切二乘及諸外道都難以揣測。」
那時,知情的世尊對楞伽王說道:「楞伽王!你提問吧,不要耽擱,我會逐一為你解釋的,滿足你的願望使你歡喜,能夠以智慧觀察思維,遠離一切虛妄分別,善知諸地境界和修習對治法,住於自證法相入定之樂,受諸如來護持,住於寂靜之樂,遠離二乘禪定的種種過失,住於不動、善慧和法雲菩薩之地。能如實了知諸法無我,在大寶蓮花宮中獲得三昧佛灌頂。你將看到自身坐著,眾多蓮花圍繞,那些美妙蓮花座上也坐著自身,你將與他們互相面對而視,這樣的境界不可思議。楞伽王!你以這種方便進入修行地,然後,以種種方便善巧,你將達到那種不可思議境界,行相多變的如來地,你將達到聲聞、緣覺及諸外道梵釋天等等前所未有的境界。」 那時,世尊告訴楞伽王說:「此二義你應當問,我也應當為你們宣說。」當時夜叉王更著種種寶冠瓔珞,用各種寶物莊嚴其身,說道:「如來常說:『一切法都應該捨棄,何況非法。』為什麼必須捨棄一切法及非法呢?那麼,何者是法?何者是非法呢?法如果應該捨棄,為什麼有二法之分呢?有二法之分便是陷入分別相。諸如有體無體,有實無實,都是一種虛妄分別,不能了知阿賴耶識無差別相。就像毛輪住於不淨之境一樣(毛輪住就像不整齊的邊際。例如車輪子轉快的時候看上去很整齊,讓它不動且近距離看,就會連輪齒都看得到。這並不是清淨的智慧所展現的),法性本多蓮花圍繞,那些美妙蓮花座上也坐著自身,你將與他們互相面對而視,這樣的境界不可思議。楞伽王!你以這種方便進入修行地,然後,以種種方便善巧,你將達到那種不可思議境界,行相多變的如來地,你將達到聲聞、緣覺及諸外道梵釋天等等前所未有的境界。」
那時,世尊告訴楞伽王說:「此二義你應當問,我也應當為你們宣說。」當時夜叉王更著種種寶冠瓔珞,用各種寶物莊嚴其身,說道:「如來常說:『一切法都應該捨棄,何況非法。』為什麼必須捨棄一切法及非法呢?那麼,何者是法?何者是非法呢?法如果應該捨棄,為什麼有二法之分呢?有二法之分便是陷入分別相。諸如有體無體,有實無實,都是一種虛妄分別,不能了知阿賴耶 識無差別相。就像毛輪住於不淨之境一樣(毛輪住就像不整齊的邊際。例如車輪子轉快的時候看上去很整齊,讓它不動且近距離看,就會連輪齒都看得到。這並不是清淨的智慧所展現的),法性本來就是這樣,如何捨棄?」
那時,佛對楞伽王說:「楞伽王!你難道不曾看過瓶等無常會毀滅的東西,愚痴凡夫於此假相生分別。你何不藉此去理解法與非法的差別?這是凡夫之所分別,獲得聖智者不這樣看;在凡夫墮入種種相中,智者不為各種假相所迷惑,而聖者不這樣看待。楞伽王!譬如用火燃燒宮殿園林,看到種種煙焰,但其火性是一,所出現的種種光焰,是由各種長短大小不同之木料所產生的。你今何不藉此去理解法與非法的差別?楞伽王!如一顆種子,生芽、長枝、開花並結出種種果實,外法 (世間的一切法) 是這樣,內法 (佛法) 也是如此。以無明為緣,生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一切諸法,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因緣而生,有苦樂、美醜、語默、行止諸種差別,又如諸識,相雖是一,所墮之境界有上、中、下、染淨、善惡之種種差別。楞伽王啊!不僅這些法有差別,修行者修各種觀行也有自證的差別相,更何況是法與非法。楞伽王啊!應該要知道法和非法的差別是由於相的分別。
楞伽王!哪種是法?二乘及諸外道,虛妄分別說有實法存在,這是導致有種種法存在的主要原 。 這樣的法應該捨棄,不應該加以分別取相。能洞見自心法性,則能做到無所執著,諸如瓶等物體只是凡夫愚痴之所虛妄分別執著,本沒有體,諸修行者如能以理如實觀察,即為捨棄諸法。楞伽王!哪種是非法?所謂諸法無自性、無形相,永遠捨棄一切虛妄分別,如實觀察諸法若有若無,其餘妄見皆不生起,這就叫捨離非法。還有一種非法,如兔角、石女兒等,由於沒有本性,不能取相分別,只是隨世俗言說而有其名,不像瓶等,看得見摸得著,不是諸識所能取著,這種分別也應該捨離,這就是捨離法與非法。楞伽王!你剛才所問的,我已經回答完了。
楞伽王!你說:『我曾向過去諸如來處所已經問過此義,如來曾為我作過解說。』楞伽王!你所說的「過去」是一種「分別」,「未來」也是分別,我與過去諸佛並沒有什麼差別。楞伽王!諸佛超越一切分別戲論,不能像色相加以分別,只有聖智能夠證知,為了使眾生得到安樂,因而才演說,因是無相之智,故稱之為如來,因此,如來以智為體性,以智為身,因此不可分別,既然不分別,亦無所分別,不可以眾生相妄加分別。憑藉甚麼而不分別呢?因有意識而才有諸境界生起,而有色形諸相,因此擺脫分別,亦無所分別,譬如壁上畫像之眾生,沒有覺知,世間的眾生也是這樣,無有業亦無果報,一切諸法也是這樣,不可聞不可說。楞伽王!世上眾生如同幻化而成,凡夫 與外道不能了知。楞伽王!這樣觀察,才是正確的觀察,若不這樣觀察,便有二元之對待。 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鏡中看到自己的影像,於屋中月光或燈光映照下看到自己的身影,於山谷中聽到自己的回音,便生錯覺,分別取著,也是一樣。法與非法只是一樣,因分別也就對此不能捨離,只會更加增長一切虛妄之見,永遠不得寂滅。虛妄寂滅是專注於唯一的緣起,將心念專注於一緣,專注於空性、心體的本質,就是最殊勝的入定,由此能生自證聖智,以如來藏而為境界。」
如來藏
以自智覺所悟入如來藏,如佛告大慧:「我所說之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之我。大慧,除了說如來藏眞我外,我有時亦「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 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如是等法句,來說明如來藏之性(因這些都是如來藏的異稱)如是說 已,如來應供等正覺又為斷除愚夫怖畏無我之法句,是 故我便 說:有離一切妄想分別、無所有境界之如來藏 眞我門,而並非除了空、無我之外,便什麼都沒有了。是故,大慧,未來、 現在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藏不應作爲我之見計著。
如來藏為我的含意在於常、樂、我 淨、無我眞我之我,不同於外道我見之我。 接著佛說如來藏之種種異稱:空、無相、無願等。如來藏之所以有這麼多異稱,因爲胎藏性與空、無相等,名稱雖異,其體則本來是一,未曾有二。爲什麼呢?因爲如來胎藏性本一,以無我故,故能隨物而施設多名,名字雖多,不妨其體爲一。因此,一、爲執有者,以「空如來藏」,作空、無相、無願之異名而說之。因爲胎藏體清淨故曰「空」;胎藏體本離一切法,故是「無相」;胎藏體在眾生身中,自性本自具足,不假外求,所以稱「無願」爲如來藏之異名。二、爲執無者,則爲其開示「不空如來藏」之性,而作「真如」、「實際」、「法性」、「法身」、「菩提」、「涅槃」等異名來代表如來藏。因爲眞如、涅槃於一切法常恆不變,所以不是空無一物。如是說,眾生才不會誤會,及不了如來藏眞實之性。三、爲執亦有亦無者,爲令其了知如來藏之性,則曉之以「空而不空藏」,作離自性、不生滅之異名來表示如來藏之性,令離邪證眞。以離自性則非有,不生滅則非無,如是則破其執「亦有亦無」之邪執; 既不再執邪見,自然得見如來胎藏之眞性。四、爲執「非有非無」者,則以「非 空、非不空藏」來開示如來藏之眞性,而以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異名來表示如來胎藏之性。以本來寂靜,故非「非有」;以自性涅槃,故非「非無」,如是則其邪執妄解法性之執即破,而可頓見如來藏之眞性。
繪師Zohanmohan所造的楞伽王十首羅婆那羅剎王之像,乃俱足十首六臂與一尻尾之壯碩羅剎女,女性身更與如來藏之密意瑜伽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