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的『觀世音菩薩像』
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的『觀世音菩薩像』乃胸乳渾圓飽滿的女尊。觀世音菩薩亦名觀自在菩薩,其中觀的梵語為「avalokita」,意思是如天上太陽向下照耀而觀見到萬物『觀照』同時也有『現見』的意思,在《理趣經釋》解釋觀自在菩薩所觀照之對象為有情眾生身中自性清淨光明((prakṛti-prabhāsvara)的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即云「觀自在菩薩,手持蓮華。觀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性自性清淨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
因此,《般若波蘿蜜多心經》所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也就是照見構成有情身心的五蘊(色、受、想、行、識)皆「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這是因為有情眾生身中「如來藏性自性清淨光明」,無任何無明煩惱塵垢所能染,所以為「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即為「空性(śūnyatā)」。在密教中即說明人的身心與法身如來同樣是由法界體性之六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所構成,即自性清淨法性。
《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即云「譬如妙色蓮,處泥常清淨,貪瞋癡本性,無染亦如是,所有一切法,應如是觀察,諸法本清淨,當滅諸煩惱,常在諸三昧,成佛一切智,證如是法已,是名觀自在」。
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的觀世音菩薩像,她的胸乳挺立,左手挽天衣,右手仰掌持蓮華(睡蓮)。
紅色睡蓮的梵語為「Kamalā」,在印度女神教中為蓮華女神Lakṣmī的別名。梵語「Kamalā」源自詞根「Kāma」,其意為愛、性愛和性交的意思,在密教中隱喻為女性的美麗和性感,並且在梵語中「Kamalā」也是女人柔軟、粉紅色、有開口的陰道的同義詞,正如《佛說祕密相經》所云:「大哉一切佛如來,清淨蓮華愛無上 ,於無我中我手持,蓮華中住蓮華相」。
此外,12/29前去參觀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所展出的『妙相莊嚴──張德怡佛畫創作師生展』,欣賞莊嚴悅目的觀音菩薩畫像。
王寂蟬女士所繪的持珠觀音。白衣觀音((pāṇḍara-vāsinī)坐在象徵淨菩提心的白蓮華上,手持百零八顆之念珠代表百零八種煩惱皆被清淨,白衣觀音的真言:「oṃ śvete śvete pāṇḍara-vāsinī svāhā」 梵語「śvete」是陰性名詞「Śvetā」的呼格,意思是「潔白者」, 《理趣經釋》說明:「潔白者。清淨法界本來不染。與無量雜染,覆蔽異生無明住地,其性亦不減。預聖流證佛地,其性亦不增加。」
白衣觀音是「潔白者(潔白女)」,她代表一切法自性清淨,即如《理趣經》之十七清淨句所云:
1.所謂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交合絕妙恍惚之際,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2.欲箭清淨句是菩薩位:慾望如飛矢般訊速激烈地作用,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3.觸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的相互撫摸,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4.愛縛清淨句是菩薩位:對異性的愛與激烈的擁抱,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5.一切自在主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相擁而滿足,自世間的一切解脫,成為自由的主體,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6.見清淨句是菩薩位:心存慾望觀看異性,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7.適悅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交合吟詠玩味舒適的快感,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8.愛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之愛情,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9.慢清淨句是菩薩位:以身接受上述一切,因而生出自傲之心,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0.莊嚴清淨句是菩薩位:裝飾也是清淨菩薩境界。
11.意滋澤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彼此縱情思慾之喜悅,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2.光明清淨句是菩薩位:心滿意足而閃耀光芒,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3.身樂清淨句是菩薩位:身體的快樂,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4.色清淨句是菩薩位 :現實世界的萬物,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5.聲清淨句是菩薩位:現實世界的聲音,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6.香清淨句是菩薩位:現實世界的香氣,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7.味清淨句是菩薩位:現實世界的滋味,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清淨故,般若波羅蜜多清淨。
張德怡女士所繪的魚籃觀音。魚籃觀音又稱馬郎婦觀音,源於中國觀音信仰,唐代在開元三大士傳來真言密教,於是唐土盛行無上密法,即不空阿闍黎(705-774)翻譯之《 金剛頂經》所云:『奇哉自性淨,隨染慾自然,離慾清淨故,以染而調伏』、『奇哉一切佛,法金剛我淨, 由自性清淨,令貪染無垢』以及《理趣經》所云:『所謂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慾箭清淨句是菩薩位,觸清淨句是菩薩位,愛縛清淨句是菩薩位,一切自在主清淨句是菩薩位,見清淨句是菩薩位,適悅清淨句是菩薩位,愛清淨句是菩薩位,慢清淨句是菩薩位,莊嚴清淨句是菩薩位,意滋澤清淨句是菩薩位,光明清淨句是菩薩位,身樂清淨句是菩薩位,色清淨句是菩薩位 ,聲清淨句是菩薩位,香清淨句是菩薩位,味清淨句是菩薩位。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清淨故,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設住諸慾猶如蓮花,不為客塵諸垢所染,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此外,善無畏(637 - 735)所翻譯的《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毘那夜迦王歸依念誦供養法》以及不空所傳《毘那夜迦誐那鉢底瑜伽悉地品祕要》還有《真言密教的四部毘那夜迦法》:『記載觀世音菩薩化為天身,以美麗天女之姿體接近毘那夜迦(Vināyaka), 毘那夜迦一見到天女,婬欲熾盛,便撲上前去。此時,天女立刻對毘那夜迦提出要求: 「如果真想抱我,希望你能皈依佛法,擔任護法神」。於是毘那夜迦便當下同意了美女的要求,得以與美女擁抱交合而得大歡喜, 因此名為歡喜自在天(Nandikeśvara)歸順了佛法成為佛教護法神』開釋以男女情慾愛染作為開悟的殊勝方便法。
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陝西東部有一位『延州婦人』,據說乃是蓮華部主觀世音菩薩之化身,這名女子與任何上門求歡的男子性愛交媾,而凡是與她交歡的男子,於性慾得到究竟滿足就此不再慾求不滿而得清淨。這名女子二十四歲就離世,不明就裡的人們認為她是個好淫放蕩的女人,於是草草將她的遺體葬在路邊公墓,連喪禮也沒有。後來有位來自西域的密教胡僧來到女子幕前焚香禮敬,唾棄這名女子的村民紛紛詢問這名僧人,不知他為何刻意費心禮敬這個人盡可夫、淫蕩好色女人?這名密教僧人表示,這名女子的所作所為都是出於慈悲(即大愛染),還直言她的遺骨會串集如鎖鏈,因為那是菩薩(觀音)特有的跡象之ㄧ。開關一看,果然女子全身骨骸如鎖鏈般串連。正是與《金剛頂經》之金剛鎖(金剛愛縛)菩薩所云『奇哉一切佛,大堅金剛鎖,令諸縛脫者,有情利故縛』相應,這則傳說應要以真言密教之金剛頂瑜伽之法門來領悟。 又過了十數年,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唐代佛教(密教)盛行,唐憲宗更是篤信佛教(密教),韓愈就看不過去而上「論佛骨表」勸諫而差點被賜死,然而陝西東部百姓無意學聽聞佛法。傳說在元和四年(809)或是元和十二年(817),有位年輕貌美的女子來到此地,男子皆為她的美貌所傾倒,紛紛求愛,女子表示願意嫁給能在一夜之間熟記《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人。 第二天早上,有二十個人達到這個標準,女子聲稱說自己無法同時嫁給二十人為妻, 所以請他們在熟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結果隔天早晨又有十多人通過女子的考驗。 女子再次請他們在三日內熟記《妙法蓮華經》,這次只有一名稱為馬郎的男子通過考驗。 於是,馬郎興高采烈地將女子娶回家中,怎料她一進門便表示身體不適,請求讓她在另個房間入內休息。但在觀禮賓客尚未離開之前,女子突然猝逝,遺體立即腐壞,不得不匆匆下葬。幾天後出現一名老僧,請馬郎帶他到女子墳前,並開棺發現女子的遺體為一串金鍊串成的骸骨,老僧於是告訴圍觀的群眾,這名女子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她來到此地是為了以佛法救渡眾生,從此當地居民信仰佛教,而此女子又於曾為馬郎之人妻,所以稱為馬郎婦觀音菩薩。並隨著馬郎婦觀音菩薩之信仰傳播,這些故事成為人們的普通常識,並且成為人們經常引用的成語典故。例如有位和尚問汝州(今陝西)風穴延昭禪師(887-973):「何為『法身(dharmakāya)』」禪師回答:「金沙灘馬郎婦」。 馬郎婦觀音的故事後來又演變成魚籃觀音的故事,內容就如宋濂(1310-)1381魚籃觀音像讚序曰:『予按觀音感應傳,唐元和十二年,陝西金沙灘上,有一美艷女子,挈籃鬻魚,人競欲室之。 女曰:妾能授經。一夕能誦普品者,事焉。黎明能者二十。女辭曰:一身豈堪配眾夫耶? 請易金剛經。如前期。能者復居其半。女又辭,請易法華經,期以三日。唯馬氏子能。女令具禮成婚。 入門,女即死。死即麋爛立盡。遽瘞之。他日有僧同馬氏子,啟塚觀之。唯黃金鎖子骨存焉。 僧曰:此觀音示現,以化汝耳。言訖,飛而去。自是陝西多誦經者。」』所寫,此魚籃觀音也是闡釋宋代密教《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偈誦「譬如妙色蓮處泥常清淨,貪瞋癡本性無染亦如是。 所有一切法應如是觀察,諸法本清淨當滅諸煩惱。常在諸三昧成佛一切智,證如是法已是名觀自在。」之般若波羅蜜多理趣。
魚籃觀音是提著魚籃年輕貌美的少女形象,在印度文化中「魚」即「Mīna (मीन)」是形容美麗性感的女子, 如有著豐滿高聳乳胸並且能安產多子。在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祕密修行念誦儀軌》中「度母觀音菩薩」即愛金剛,她住大悲解脫, 愍念無邊受苦有情 ,常懷拔濟施與安樂,手持持摩竭魚幢,以男女愛慾普縛眾生,未至菩提終不放捨,摩竭大魚吞啗所遇,一入口已更無免者。所以持此摩竭魚幢,而現其愛縛令眾生證得妙觀察智身。 又魚嘴在印度性文化也作為女性性器官和陰道的象徵。從此處就可知魚籃觀音所提之魚籃內所裝的的魚是作為愛染大慈悲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