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之節句
現在五月五日的端午節句是所謂的男兒節,然而原本可是與女性有關的節句呢。
改曆前農曆五月初的時候開始進入梅雨季,這時萬物容易發霉而腐壞、受到毒氣侵襲,
所以自古人們就習慣利用菖蒲或艾草等味道較重的植物來袪除毒氣。
而多雨的農曆五月乃是播種季節。播種是稻作的第一個步驟, 也是祈求豐收的神聖農耕活動。
在進行播種時,身上蘊含著產靈即生育這項神秘靈力的女性就被當成主角,
這些女孩被稱為「早乙女(さおとめ)」。
《 古事記》所記載大氣都姫神的女兒「若狹那賣神」即是早乙女之女神。
(在遊戲恋神中イナリ就說所有的「稻荷神」都是」母親「豐受大神」的孩子。)
在農曆五月初四夜到初五(這段時間稱為「女天下」)她們會寄宿在屋頂鋪上了菖蒲的小屋裡,
這些小屋叫做「娘宿」或「女之家」。 女孩子待在裡頭受到保護以避免沾染外界的「穢れ」,
並且潔淨身心(恢復生命力),再到田裡去播種。
小屋裡還有菖蒲酒可喝,所以這一天對女孩子來講算是輕鬆休憩的日子。
也因此,這一天應該是「女性的節日」呀,怎麼會變成是男兒節呢?
據信這是因為後來武士抬頭所致。
也就是說,以男性為主的武家社會把原本以〔「女性為主祈禱豐收祥和的端午習俗」意含加以改變。
尤其端午節句一定會用到的「菖蒲(ショウブ)」,在日文的發音正跟崇尚武力的「尚武(ショウブ)」同音,
(*菖蒲 (しょうぶ)跟花菖蒲 (あやめ)不一樣,葉片筆直如劍,中文是白菖、水菖蒲。
日本民間也相信「菖蒲(ショウブ)」、艾草、楝木即栴檀等具有辟邪驅魔的效力,
有把它攜帶在身上,或是把它覆概在屋頂的習俗。
再者,據說古代宮廷中也相信在殿舍的屋頂上舖上菖蒲可辟火災,
甚而在南宮殿東西兩側的階梯上,擺置用菖蒲做成的小舍殿或神轎來鎮邪。
值得一提的是,江戶時代的書籍《玉籤集》中,對天叢雲劔的劔刃形容如同「菖蒲」的葉片,
巧合的是, 日本神話倭建命也的確以天叢雲劔來「辟除火難」, 而神劍也確有「鎮邪」之傳說。
然而細想在日本中世武家抬頭,將スサノオ斬八岐大蛇而獲得天叢雲劔之神話,
解釋成大和民族自神代就「尚武」即崇尚武力、黷武之民族精神。
(在遊戲ChaosLabyrinth中八岐大蛇之巫女介紹大和國,主角對其印象就是好戰)
天叢雲劒在江戶時代以菖蒲直葉來形容,也是基於尚武精神吧。)
而宮廷裡也剛好在這個時節舉辦騎馬射箭(騁射、流鏑馬)的活動,
所以就逐漸轉化成「崇尚武力的男性節日」。
相對於原本是女性節日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句已經轉變為與男性有關的節日「男兒節」,
自古以來祈禱女孩健康成長的三月三日(桃の節句)則是女兒節,
後來日本政府訂定國民祝日「こどもの日(兒童節)」是選擇五月五日,
因此三月三日非為祝祭日,而認為是一種重男輕女的情況。
相對於三月三日桃の節句的「雛人形」,五月五日端午節句則擺設五月人形,
其習俗文化本出自於中世的武家社會,故「五月人形」的主題內容象徵著武士、 勇武,
進而祈求小孩子能健康長大成人。
「五月人形」擺設,以三段式為主流。其擺飾首先用綠色或白色絨布鋪底,最上段的中央,
擺放甲冑,甲冑的左邊擺飾弓箭,右邊擺飾武士刀,風旛和鯉魚旗則置於兩側,然後用屏風或布幕作背景。
中段,中間擺飾大鼓、戰鼓,戰鼓的左邊擺飾指揮用的軍扇,右邊擺飾軍用斗笠。
此外,亦有加上鍾馗、或是桃太郎、金太郎等的人偶。
三段擺飾壇的最下段,中央擺飾菖蒲,左邊供奉的叫「柏餅」的麻薯,右邊則擺供粽子,
最後在於左右兩邊擺上篝火,全部大致完成。
關東人這時節吃的和菓子是「柏餅」,關西人則吃「粽」。
「柏」指的是槲樹,槲樹若不發嫩芽,老葉不落,在日本意味子孫繁榮。
「柏餅」是用槲樹葉包麻糬的甜點,包外葉的表示裡面是紅豆餡,包裡葉的則是味噌餡。
西部地區因槲樹不易入手,通常用菝契(金剛頭、鐵菱角、山歸來)葉子代替。
夜晚泡「菖蒲湯」(しょうぶゆ)以除厄。
超市在這天都會賣一束一百五十日圓的菖蒲葉,放入熱水浴缸內,
有一股清香味,而且可促進血液循環,還有止痛效用。
「菖蒲湯」是俳句五月季語之一。女孩子可以用菖蒲葉玩占卜游戲「菖蒲占い」,
在葉子中央打個結, 掛在屋檐下祈願,與七夕習俗相似,倘若蜘蛛在葉上結網,表示願望可以實現。
「思うこと軒のあやめにこと問わんかなわばかけよささがにの糸」
此外,今天也是魔神英雄伝ワタル的救世主戦部 ワタル的誕生日,
那麼就放上這首-Step
話說魔神英雄傳有一女角名「忍部ヒミコ」來自邪馬台國卑彌呼(ヒミコ)女王之名,
廣井王子也一直想要來個有「やまとたける(日本武尊)」之名腳色登場,可惜是無法付諸實行XD
不過尋找生母的虎王與其兩面性之性格,倒有スサノオ之感,與ヒミコ一對倒也相當有趣。